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

朋友想做餐飲業還是食品業??

來說說一個小故事。

一位有交友廣闊的企業經營者--季加衛,一位對企業經營、行銷策略及創新思維有興趣的人--唐於哲;兩人相約吃飯。

見面兩人並排而坐,季加衛興致勃勃開門見山就談起「新事業」的想法,簡而言之,就是開餐廳,地點不是台北市商圈或熱鬧的商店街,而是深山中一處僻靜的世外桃源,餐廳特色「擁有從國外學來的幾道佳餚美食、家庭菜及山菜」等等,再加上如奐如鏡的美景作為行銷重點,目前已有多位股東集資,將要進行開店等等事項。

這時的唐於哲,正忙著找菜單,看那些東西可餵飽他的肚子、滿足他的口慾。雖然如此,唐於哲還是將季加衛的想法聽得透徹,中間也問了幾個問題。過了一會,兩人的餐點路陸續上桌,這時倒是~

唐於哲先開口說:「季老大,剛剛說要開餐廳,怎麼會有此想法呢?您以前又不是做這個的,八竿子打不著呀!穩賺的?」
季加衛說:「別說笑了,哪有穩賺的!但真的很有機會,幾個股東資金都準備好了,準備開幹了~~~」
唐於哲搭話說著:「股東有人懂餐飲業?當廚師?」
季加衛自信的說:「都是一群喜歡吃吃喝喝的朋友,其中一位是食品業的業務高手呢;我知道你想說的,沒有人懂餐飲業就投資,很危險的;沒問題的,食品業的那位股東,對食材很了解也有貨源,另外廚師就不用擔心了,有朋友認識的,煮的東西不錯吃。還有還有...食品業的股東還說可以協助將餐廳產品做成真空包裝,讓客人或網拍回去加熱吃。如何呀!!」ˊˊ

p.s,唐於哲之前有跟季加衛提過一句話:「不懂該行業就別投資。」

唐於哲思考好一會,也認真吃著餐點(他真的很喜歡美食),之後他問了一句話:

「那您們是做餐飲業還是食品業呀?」


後來,兩人又談了很多,內容不贅述。

回到唐於哲問的那句話:「那您們是做餐飲業還是食品業呀?」,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,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:隔行如隔山。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,思維、行銷、策略、進銷存、通路、食品加工技術.....都不同,唯一相近的就是「都是做吃的」。

這也道出一個企業常常發生的問題,誤以為別行市場不難進入,且與本業相近的話,更應該是無往不利。的確,從山的另一邊來說,確實若企業想跨足其他產業,應優先考量本業相近或相關的產業;但,季加衛誤以為食品業與餐飲業是雷同的。

食品業是將食材做成食品,然後透過通路進行販售,著重食品保鮮、方便運送及大量生產。
餐飲業是將食材做成餐點,然後由自己負責販售,著重於餐點的特色與美味。

兩者間的經營策略不同,甚至於有所牴觸。分享一則小故事:
某家知名的連鎖餐廳,賣的餐點普遍而言不錯,但價位偏高(以相同餐點比較),但生意依然興隆;但,有誰知道他們的牛排是中央廚房做好的,然後以真空包裝運送至各店,最後客人點餐後,用微波爐加熱後擺排上桌。
老闆從來不讓公司以外的人知道這件事情,直到有員工離職爆料才知道;爆料當時,該連鎖店營業額馬上下降許多;原因我想您也知道,就是該公司把餐飲業當作食品業在經營,所有的餐點都不是現做的,客人當然不願意再花大錢去消費。

p.s.但該公司真的很厲害,透過行銷手法就躲過風暴。將於文末分享。

一份立即煮的美味餐點需花500大洋,請問一份相同食材加熱包裝的食品包,您願意花多少錢呢?300大洋?200大洋?請問,該公司要如何同時兼顧呢?食品包裝也會損及餐廳形象,讓人誤以為該餐廳也是冷凍真空包食品。

分享至此,主要提到兩個種點:
(1)投資或經營公司,需要多方人才協助;且避免在做足準備前踏入陌生行業,就算您認為兩產業相近。

(2)投資一個企業、公司,甚至是小吃店,都不能只有熱情,更要有專業人士幫您全盤想想。



剛剛文中提到某連鎖業者透過行銷手法躲過風暴,是甚麼手法呢?
答案是:「不回應」。厲害吧!甚麼?不厲害?

這位策略高手用的是「人會忘記」策略;或許許多公司老闆可能為了就營業額而進行促銷活動,這是最糟的,因為這樣就等於向外承認就是用真空包食材(不然幹嘛要促銷),且還透過促銷手法告訴許許多多的人;也許有公司惠採用對外說明真空包裝的方式不影響餐點美味,這也是吃力不討好的,因為人們根本不在意,他們在意的是"他們多花錢卻吃到微波食品"。

這樣,就知道「不回應」的厲害吧。

(一隻學哲學的青蛙想像中的天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