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

賣餅乾的救了科技IBM,為何飲料公司還找具相同產業經驗的人?

葛斯納在入主IBM之前,曾任職於美國運通及餅乾公司;賣過煙草及餅乾,但沒有任職於任何所謂的高科技公司,但他卻是拯救IBM的最大功臣。當然,這是他個人的能力與智慧挽回IBM,但這篇文章想要探討的是「為何業界總要找有產業經驗的人?」

近日,剛好有機會接觸飲料業界的某位老闆;該公司擁有自我品牌,在該業界也有不錯的名聲,而該公司近日希望能找一位協助老闆經營公司的人才,期望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創佳績。

在這樣的背景下,陸陸續續有許多人才接受該公司老闆面試,但似乎都撒羽而歸?其實,以該公司品牌,不乏人才願意前往共創未來,於人力銀行該職務主動應徵人數也節節攀升,但為何總找不到一個人協助老闆擴大版圖呢?

該公司雖非飲料界前三強,但有厚實的實力;不過,於該產業為寡占市場態勢,該公司未能成為前三強,代表營運尚未達到巔峰,這也造成人才"西瓜靠大邊"的虹吸效應,該產業界人才都期望前往前三強,而不願前往雖有實力,但公司福利、前瞻性及薪資都不如何該業界較強的;如此一來,該公司老闆找人思維應放大於其他產業。

不過,該老闆卻期望能找到熟悉該產業的人才,常於面試中詢問,要如何解決該產業中某些問題?人才總難以回答,因為這些人才非本業,無法立即知道問題癥結點於何處?怎能於短短面試中開立藥單?簡而言之,若真的開立藥單,符合老闆的想法,那就雀屏中選,但既然符合老闆的想法,則代表老闆早已知道如何解決,為何還要找一位開藥單的人才?


先綜整上述的故事中前往應徵人才的特質。
(1)於熟悉產業具有良好的成功經驗
(2)經歷完整,歷練各種職務(如:曾負責行銷、公司策略、經營及人員管理...等等)
(3)思維活潑,具備創新思維
(4)解決問題的能力

具備這樣特質的人才,才能於職涯中轉換產業跑道,或者說才願意轉換產業;因為,其歷練達一定成熟度,可用於其他產業經營管理。其實,公司治理主要的管理思維,產業知識是可靠學習(或下屬協助建立),就如葛斯納拯救IBM,他用的是他經營公司的能力,而非了解高科技產業。

這也提到,通常跨產業找尋人才,應侷限於高階人才,且因無法於產業中獲得所需人才時的做法。低階主管還是應熟悉該產業的人才為最佳,因他們每日面對的是產業中日常作業,這跨產業的人才確實難以馬上上手。除非採用「儲備幹部」的作法,將優秀人才招募進公司,然後進行培訓產業知識與技能,日後人才具有自身的能力加上產業知識,對公司而言就如虎添翼了。

因此,許多業界大老,都開放一種特別的職缺「董事長/總經理特別助理」;這些人才都是上上之選,老闆帶在身旁調教,日後可安排進入公司經營體系中,強化公司經營管理。而這些人才不一定來至本業,甚至多數來至不同領域(註1),這是老闆用心經營的變通作法,留住人才先,再輔以教授產業知識,日後就有經營的左右手,甚至是接班人。

(註1)因許多高階人才是受限於競業條款,且有些老闆期望能有更多面向與能力的人加入經營團隊。因此,才有此特殊現象。想想,假若信義房屋的特助,去找永慶房屋的特助工作,那永慶房屋怎麼看待該人才,既期待他能告知信義房屋的內部消息,但又覺得這樣的人才似乎有出賣前公司的疑慮,又思考日後從永慶離開時,到了下一家公司是否也將永慶的資訊帶給他人呢?

分享這則飲料界的故事,只是帶出用人的思維與人才具備的特質;也期望各個老闆都能順利找尋到共創未來的人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