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

嘿!為何總有大老指著我的鼻子罵?

剛出社會的或還在念大學的同學,最近應該超不爽的!因為相繼嚴長壽、張忠謀、李家同...等等大老們,齊發聲告誡。

「剛出社會的同學們,或尚在就讀的大學生們,不要再混了,全世界就只剩下你們這群不上進的人,難怪只能22K。」

上述我只是揣摩他們內心真正所想的,但不保證一定對喔;不過,我想您若是被指責的那個族群,應該會同意我所揣測的。

今天,我不是來評判這些大老對不對,因為我不夠格;也不是來表態我是否認同他們的想法,而是分享一些小故事,關於這個議題的小故事,讓大家從另外的角度看看職場。

小故事一:
一個總喜歡把學分修超過、喜歡去修外系課程、利用時間去圖書館看書的學生;老師與同學間都對這個"傢伙"感到不可思議。那他的成就呢?是否也是22K?



因我之前因工作關係,常常需要面試一堆人(有很高階的、中階的、也有初階的;經營管理類的、研發類的...都有);就有看到幾個如上述所言的那種好學生。面談過程,發現有這種特質的人,充滿知識與學問,且知識的面向都較一班應徵者廣泛,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很不錯。

許多企業對這類人,通常都愛不釋手;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,更會被列入培訓重點人物。錄取不是問題,問題在於"薪水"是否比較多呢?說實在的,初期是比較多,但差異不大;但,長遠觀察,日後若能秉持學習態度,3年內薪水的差異就會很明顯。

因此,這有兩個面向來看看這個22K的職場:
(1)若您是所謂的人才,不要看第一份工作的薪水;而是要看第一份工作您可以學到的東西是甚麼?這是老生常談了,但卻是很實際的。且一定要找個好老師、長輩或職涯顧問跟您一起想想,您未來職涯規劃。

(2)若您只是普通人,別灰心;因為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可能跟班上好同學差不多;但會比較辛苦、也不一定很好找到工作。但,建議您可以先確認您的志向,以後成為該領域的"老馬",這樣薪水也是有機會慢慢累積往上的。

小故事二:
前陣子參加同學會,已經多年沒見面的同學也都出席餐會。吃甚麼不是重點,重點是"大家都在談工作"。這時的我,偷偷在比較,那些被歸類為好學生與普通學生的成就到底有甚麼差別?不意外,好學生群們,普遍都有穩定的工作、不錯的收入,甚至有很好的社經地位;而成績普通的同學,落差很大,大部分還是有穩定的工作,但錢不多或較不光鮮亮麗。

重點是:最有成就的人是"成績普通的同學"。其中,幾位以前常常翹課、被當的同學,自行創業,闖出很不錯的事業。我就跟"那幾個同學"聊天,發現一件事,他們都帶有"因為功課不好,找工作難找,且薪水難以養家活口;所以乾脆自己出來做(創業)"的想法,簡單來說,他們剛出社會時找不到好工作,所以只能做技職工作,辛苦賺錢,也因為怕轉職會不好找到下一個工作,所以在同一家公司(或同產業)深耕很久,練就好技術,這也成為日後創業的基礎。

(這是電子科系同學,但成就於餐飲業、房仲業...等等非電子相關行業,也是不少)

22K的職場,對這群"成績普通的同學"來說,他們刻苦銘心;但日後的成就,也告訴我們,不是好學生才可以累積薪水的。

上述兩個小故事,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;所以,用我粗淺的角度來看22K的職場,我認為不用在意這個數字多少(那是政治人物的語言,也是大老們的語言),而需要在意的"提升"自我能力(包含技能與心智),不論是在學校或職場中,若想成為老闆的同學們,可以多多深耕您喜愛的產業,若想有穩定高薪的工作,心智與技能培養很重要。

大老們的言語,是從老闆的角度出發;但我希望應該也要多點文章從"同學"的層面看這件事情;所以不用太在意大老的言語,而是從同學的角度,看看日後如何因應這個22K職場。如同一開始我明言提到,我不是批評大老,也沒有資格"教導";只是將我所見的分享給各位。


p.s. 或許您會說,個案不能證明甚麼?但因我的工作因素,需要長期關注一群人的求職歷程,所以這是通案來看。我沒有完整的學術統計數字或研究,但這篇文章只是點出我的看法與接觸的情況。若您不認同,也非常歡迎您告知,他山之石可以攻錯。

p.s.改天再來說說美國創業者,比爾蓋茲/賈伯斯/...他們都是絕頂聰明的人,但大學都沒有讀完,那是怎麼了??

zh-CN → zh-TW
去修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