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

企業經營理念,怎麼大家都不理呀!

公司經營理念,代表著公司未來走向與是否能成為強者的依據;但,公司內部有多少員工可以很明確道出重點呢?

曾任職一家大型資訊廠商,公司每年都召開1~2次員工大會,透過集合眾人的會議傳達重要訊息。資訊包含公司目前經營情況、各部門業務情形、人事安排及最後的「公司經營理念」闡述。

但,與會者總是寥寥無幾,逼著公司強迫員工參加,才能聚集大部分員工(但,很多人都假借客戶會議而未參加);為何呢?同仁們都不關心公司未來經營想法、也不想了解公司對市場的看法?說真的,的確是如此,許多員工只想知道是否有調薪計畫、單位主管是否調職,但這些資訊早已流傳或會後詢問他人即可,不需要親自耗在2小時的會議中。

怎麼會這樣呢?

或許您會質疑?就算不知道企業經營理念也不會造成工作上的問題,事情一樣得做,做法也相同;或是,就算知道了,事情一樣得做,不是嗎?不諱言,員工們有此想法是正常的反應,但這將決定公司的命運及員工的升遷發展。

先談談這種現象對「企業」的影響:

(1)企業的未來,員工沒有參與感

員工對企業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興趣,只想將工作當作工作;從沒想過為公司與自己的未來盡份心力,員工的向心力不足,容易造成人才流失(注意:是人才流失,不是員工);因為人才都較能透過轉職獲取更高薪資或轉職容易順利。人才流程短期影響公司政策及事務推動,長遠而言,是人才外流,影響公司發展;惡性循環下,公司日後不易招募人才(公司經營每況日下),嚴重者影響企業生存。

(2)企業經營理念,無法落實

員工做每件事情時,都沒將企業思維(如:品質提升)當作元素放在工作上,思維沒有在同一線上,就容易造成類似多頭馬車的現象,總有人扯後腿。為此,公司需要花費更多精力與成本,才能落實企業思維,甚至達不到。

(3)企業的期望,難以實現

企業的期望在此區分兩種,一種為有形,主要是提升利潤,另一種無形的是提升公司形象。公司內的每件事情,都為這兩個期望努力,而企業經營理念就是帶領員工完成這兩項期望的準則及方針。因此,當員工無法體會、認同及了解企業經營理念時,都用自己的方法做事,那如何能實現期望。(故事:一個手搖杯的老闆,曾感慨為何自己的理念都無法傳達到每個員工心中,導致在產品設計與門市呈現,都無法讓客戶感受到自己的理念,手搖杯老闆想讓民眾知道公司重視的食安,但研發團隊卻為了口感而忽略食安...這就是期望難以實現的案例,故事還有後續喔,等等再說)

緊接著,談談對員工的影響:
(1)不知未來,只想現在

員工不知道企業經營理念,就不知道公司的未來,只能當後知後覺者或道聽塗說的人,也就是當公司改變時,總是最後才知道。也因為只想現在,公司未來也沒有特別為您安排,如:一家資訊公司,目前以接專案為主,但未來希望朝向發展mobile solution產品,公司陸續開出一些機會,讓內部員工轉調到mobile solution技術研發團隊,但某些員工沒想那麼遠,持續在既有領域努力,到公司整體政策改變時,好的職缺都以被先知者佔領。

(2)升遷不如人、加薪比別人少
簡而言之,做的事情與老闆所期望的不同,那如何能升遷與調薪呢?

先來說說剛剛那位手搖杯老闆的作為:
於是,他期望找一位人資高手來協助,希望能將他的想法傳達下去。但,明白說,人資高手只能治標,治本的人還是該公司的老闆。企業的思維應由經營者負責推廣,當然可以找傳道士,但企業老闆應要將理念透過簡短且清楚的表達給同仁,並且讓公司每個人的血液中都存在這個DNA與思維。

這也道出企業如何解決此問題的第一大重點,就是經營者需要親身傳達並且透過簡要清楚的語言傳送至每個員工;第二大重點,應將經營理念納入工作的稽核(KPI)中,並作為重要升遷調薪依據。如此,員工才能明確了解經營者對此事的重視,也才願意配合(無論是主動或被動)。

而當員工的,大家都有大智慧,不需費言,就是盡量透過任何方式知道企業經營理念,且透過自己或長官的分析,做為日後作為的依據。另外,若發現公司不願意傳達企業經營理念,那您也知道應該如何做了,是吧!

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

差不多先生別害我: 主管秘書最討厭的,不是色色的主管,而是...

差不多先生別害我: 主管秘書最討厭的,不是色色的主管,而是...

您被Apple騙了,Apple不是賣手機,而是賣...

麥當勞不是賣漢堡,是賣歡樂的。
可口可樂不是賣飲料,是賣歡樂的。
星巴克不是賣咖啡,是賣一個自由空間。
Apple不是賣手機,而是賣科技時尚的。

上述內容,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、清楚。

太多太多的類似案例了,許多公司對外都不是主打自己的產品,而是品牌背後希望帶給使用者的體驗。所以,本篇文章來談談已經紅了好了幾年的「使用者體驗行銷」(註1)。

(註1)不是指紀錄使用者體驗經驗,做成行銷文或廣告。不是辦體驗活動,而是透過行銷手法,加深使用者對品牌的認知度。

「使用者體驗」是甚麼?就字面上而言,就是使用者對於某些產品或服務的感受。

企業希望創造一個好的「使用者體驗」而改變公司經營模式或產業設計,這是常有的。且如上所述,近幾年企業反倒其行,先設定希望使用者感受到甚麼的體驗,然後透過行銷策略散步此想法,最後,使用者使用產品或享受服務時,就能連結企業希望營造的體驗感受。

就如同麥當勞,若沒有透過行銷手法,希望大家想到麥當勞就聯想到小孩天真的笑容、同學歡樂派對或同事聚餐場所,那大家前往用餐,就只是填飽肚子,是吧!再如星巴克咖啡不一定比其他業者來的香醇,但為何喜愛自由空間的人們,選擇星巴克咖啡呢?還是因為品牌行銷帶來的體驗影響購買決斷。

這種使用者體驗行銷,是一種常用的手法,讓產品加值、提供產品價值(賣得貴很多)與好感度,進而帶動銷售量。那要如何操作是最好的呢?

(1)選定關聯的使用者體驗感受
(2)調整產品/服務

大家都熟悉上述做法,這篇文章只是將要點分享給各位,如下:

(1)選定關聯的使用者體驗感受
萬事起頭難,這是使用者體驗行銷的第一步;首先,應先思考公司的形象及產品/服務的真正目的為何?然後透過心智圖方法找出合適的關聯,然後從中選擇其一,作為單一無二的使用者體驗感受。

這個使用者體驗感受要單一、很明確,不容有兩種思維於其中(至少同一時期不可混淆),避免日後操作時,反而讓使用者有錯亂感受。就如可口可樂的廣告中,就是單獨散發快樂的想法,無論是中國年節的歡樂除夕夜、男女朋友約會與可愛狗狗,都是著重讓人感受快樂。

當然,也可東施效顰,運用大廠的經驗,作為自身品牌的體驗感受;如:手搖杯產業,該產業非常競爭,但產品很難有明顯的差異化(珍珠奶茶喝起來就是雷同的感受),就只能靠企業展店能力、企業成本管控及產品品質來決定誰是龍頭;且該產業行銷手法都趨於保守,少有再電視廣告、網路媒體或自身網站中看到相關廣告,大都於門市及menu中才能看到行銷內容;若某家企業可以投入資源於行銷中,並明確訴說該品牌希望帶給人們甚麼使用者體驗感受,或許可以在競爭市場中獲得一片天,尤其是追逐者企業(產業中處理落後的)。

(2)調整產品/服務
一致性,要讓使用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,真的能感受到品牌希望帶給他們的感受;因此,調整產品與服務,是必然的。若到了麥當勞,看見櫃台人員在責罵小孩,您覺得有歡樂氣息嗎?

建議作法,應從公司高階主管開始做起,讓您的公司都充滿相同的思維,如此才能於每個步驟都將此思維納入其中。如上所指的手搖杯市場,若該公司希望呈現給使用者品質安全,則於公司每個環節,包含研發、品管及門市都要有相同的思維,才能串聯訊息;或該手搖杯公司期望帶給使用者歡樂,從門市設計、海報及杯子設計都要在在注意,更重要的是「門市的每個人都應該微笑,無論多麼忙碌」,從公司內部也要讓員工知道,他所負責的不是販售一杯飲料,而是帶給家人歡樂的觸發源。


上述,只是粗略說明作法,細節部分絕非三言兩語可談完的,且跟每個產業特性息息相關,因此,此篇文章是個開頭,讓有興趣者可以發想。若想要了解完整作法,歡迎留言共同討論之。

p.s. Apple公司做最好的,就是所有人都是賈伯斯的信徒,落實他的想法。在他的自傳中,也特別點出這一點。

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

偷窺產業龍頭的思維

許多產業龍頭都有著獨特的思維與經營能力,才能於競爭中脫穎而出。而這些公司發展策略都是不傳之密,甚至連公司內部,也只有高階主管知悉,那如何窺探不為人知的發展策略?

其實,除了商業間諜,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。但,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部分端倪,就是「人力銀行中職缺」,因為執行工作的是人。

其實,找尋人才網站,在在透露出該公司目前的經營方向及未來發展策略,如:
(1)公司徵求某某國家海外經營幹部,代表該公司將於該地建立據點、辦公室或工廠
(2)公司徵求經營管理主管,代表公司擴大經營或轉換經營模式;且可從該職務負責項目及人才條件中,找出經營發展策略端倪,如:要求人才需具備外語能力、出差是必要的,這也可看出公司重點在於外拓。
(3)找尋電子商務經驗之行銷經理,可能該公司期望透過電子商務方式銷售或嘗試經營購物網站。

諸如此類,很多訊息都會在求才資訊中透露出,或許也有公司故布迷津,讓人摸不著頭緒,但這種公司較為少見。另外,有些比對目前公司經營方針與招募資訊也可以找出部分資訊,如:公司目前不重視品牌經營或行銷策略,但公司招募資訊中大量招募行銷主管,如此可猜測公司經營群可能朝向品牌經營發展。

總而言之,透過這種方式分析的結果不一定是精確的,也不一定真能找出該公司不為人知的發展策略;但,人們總是在不經意處,洩漏秘密到是真的。

建議公司可以請人資同仁或特助,研究競爭對手的發展策略,想必可以找出些許資訊,進而快一步預防與處理。

p.s. 我個人曾經協助某家傳統產業公司,透過此方法,預先得知競爭者愈透過網路銷售方式進行產品推銷,進而建議該公司應預先發展防堵策略或優先開通電子商務。礙於策略實屬機密,細節不能多說,但這是一個成功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