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

您被Apple騙了,Apple不是賣手機,而是賣...

麥當勞不是賣漢堡,是賣歡樂的。
可口可樂不是賣飲料,是賣歡樂的。
星巴克不是賣咖啡,是賣一個自由空間。
Apple不是賣手機,而是賣科技時尚的。

上述內容,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、清楚。

太多太多的類似案例了,許多公司對外都不是主打自己的產品,而是品牌背後希望帶給使用者的體驗。所以,本篇文章來談談已經紅了好了幾年的「使用者體驗行銷」(註1)。

(註1)不是指紀錄使用者體驗經驗,做成行銷文或廣告。不是辦體驗活動,而是透過行銷手法,加深使用者對品牌的認知度。

「使用者體驗」是甚麼?就字面上而言,就是使用者對於某些產品或服務的感受。

企業希望創造一個好的「使用者體驗」而改變公司經營模式或產業設計,這是常有的。且如上所述,近幾年企業反倒其行,先設定希望使用者感受到甚麼的體驗,然後透過行銷策略散步此想法,最後,使用者使用產品或享受服務時,就能連結企業希望營造的體驗感受。

就如同麥當勞,若沒有透過行銷手法,希望大家想到麥當勞就聯想到小孩天真的笑容、同學歡樂派對或同事聚餐場所,那大家前往用餐,就只是填飽肚子,是吧!再如星巴克咖啡不一定比其他業者來的香醇,但為何喜愛自由空間的人們,選擇星巴克咖啡呢?還是因為品牌行銷帶來的體驗影響購買決斷。

這種使用者體驗行銷,是一種常用的手法,讓產品加值、提供產品價值(賣得貴很多)與好感度,進而帶動銷售量。那要如何操作是最好的呢?

(1)選定關聯的使用者體驗感受
(2)調整產品/服務

大家都熟悉上述做法,這篇文章只是將要點分享給各位,如下:

(1)選定關聯的使用者體驗感受
萬事起頭難,這是使用者體驗行銷的第一步;首先,應先思考公司的形象及產品/服務的真正目的為何?然後透過心智圖方法找出合適的關聯,然後從中選擇其一,作為單一無二的使用者體驗感受。

這個使用者體驗感受要單一、很明確,不容有兩種思維於其中(至少同一時期不可混淆),避免日後操作時,反而讓使用者有錯亂感受。就如可口可樂的廣告中,就是單獨散發快樂的想法,無論是中國年節的歡樂除夕夜、男女朋友約會與可愛狗狗,都是著重讓人感受快樂。

當然,也可東施效顰,運用大廠的經驗,作為自身品牌的體驗感受;如:手搖杯產業,該產業非常競爭,但產品很難有明顯的差異化(珍珠奶茶喝起來就是雷同的感受),就只能靠企業展店能力、企業成本管控及產品品質來決定誰是龍頭;且該產業行銷手法都趨於保守,少有再電視廣告、網路媒體或自身網站中看到相關廣告,大都於門市及menu中才能看到行銷內容;若某家企業可以投入資源於行銷中,並明確訴說該品牌希望帶給人們甚麼使用者體驗感受,或許可以在競爭市場中獲得一片天,尤其是追逐者企業(產業中處理落後的)。

(2)調整產品/服務
一致性,要讓使用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,真的能感受到品牌希望帶給他們的感受;因此,調整產品與服務,是必然的。若到了麥當勞,看見櫃台人員在責罵小孩,您覺得有歡樂氣息嗎?

建議作法,應從公司高階主管開始做起,讓您的公司都充滿相同的思維,如此才能於每個步驟都將此思維納入其中。如上所指的手搖杯市場,若該公司希望呈現給使用者品質安全,則於公司每個環節,包含研發、品管及門市都要有相同的思維,才能串聯訊息;或該手搖杯公司期望帶給使用者歡樂,從門市設計、海報及杯子設計都要在在注意,更重要的是「門市的每個人都應該微笑,無論多麼忙碌」,從公司內部也要讓員工知道,他所負責的不是販售一杯飲料,而是帶給家人歡樂的觸發源。


上述,只是粗略說明作法,細節部分絕非三言兩語可談完的,且跟每個產業特性息息相關,因此,此篇文章是個開頭,讓有興趣者可以發想。若想要了解完整作法,歡迎留言共同討論之。

p.s. Apple公司做最好的,就是所有人都是賈伯斯的信徒,落實他的想法。在他的自傳中,也特別點出這一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